【罗浮山下四时春的原文及翻译】一、原文
“罗浮山下四时春”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《惠州一绝》:
> 罗浮山下四时春,卢橘杨梅次第新。
> 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
二、翻译
- 罗浮山下四时春:罗浮山脚下四季如春,气候温暖宜人。
- 卢橘杨梅次第新:卢橘和杨梅依次成熟,新鲜不断。
- 日啖荔枝三百颗:每天吃上三百颗荔枝也不觉得多。
- 不辞长作岭南人:我愿意长期做岭南这个地方的人。
三、与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标题 | 罗浮山下四时春的原文及翻译 |
作者 | 苏轼(北宋) |
出处 | 《惠州一绝》 |
原文 | 罗浮山下四时春,卢橘杨梅次第新。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 |
译文 | 罗浮山脚下四季如春,卢橘和杨梅相继成熟。每天吃三百颗荔枝也毫不在意,宁愿长久居住在岭南。 |
主题思想 | 表达了诗人对岭南自然风光的喜爱,以及对当地物产丰富、生活安逸的赞美之情。 |
写作背景 | 苏轼被贬至惠州期间,因当地气候温和、物产丰富而产生浓厚兴趣,写下此诗表达留恋之情。 |
四、内容说明
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,情感真挚,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他虽身处逆境,却能从自然中找到乐趣,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态度。
通过“四时春”、“卢橘杨梅”、“荔枝”等意象,描绘出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物产,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。
结语:
“罗浮山下四时春”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。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人生起伏时,也要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好,珍惜当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