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习得性无助】“习得性无助”是一个心理学概念,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实验提出。该理论揭示了人在经历反复失败或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,会产生一种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无力感,即使有机会改变现状,也选择放弃努力。
一、
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长期面对无法控制的负面情境后,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,表现为对自身能力的否定、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以及缺乏主动行为的倾向。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个人的情绪和动机,还可能对学习、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。
研究表明,习得性无助与抑郁、焦虑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。它通常发生在个体经历多次失败、惩罚或挫折之后,尤其是在缺乏支持和鼓励的环境中更容易出现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个体在长期面对无法控制的负面情境后,形成的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无力感。 |
提出者 | 马丁·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 |
起源实验 | 通过动物实验发现,当动物无法逃脱电击时,会停止尝试,即使后来有机会逃脱也不再努力。 |
主要特征 | - 对自身能力的否定 - 缺乏主动性 - 情绪低落 - 对未来感到无望 |
常见原因 | - 反复失败 - 持续的批评和否定 - 缺乏支持和鼓励 - 不可控的环境 |
影响领域 | - 学习 - 工作表现 - 人际关系 - 心理健康(如抑郁、焦虑) |
应对方法 | -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- 寻求社会支持 - 设定小目标并逐步实现 - 接受专业心理咨询 |
三、结语
习得性无助并非不可改变的心理状态,而是可以通过认知调整、行为干预和外部支持来改善的。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,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