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】“完璧归赵”是一个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的经典成语,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如何智勇双全,成功将和氏璧从秦国手中安全带回赵国的故事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。
故事总结
战国时期,赵国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——和氏璧。秦王得知后,假意以十五座城池为交换,想要骗取这块玉。赵王不敢轻易答应,但又怕得罪秦国,于是派蔺相如前往秦国交涉。
蔺相如到了秦国后,发现秦王并没有真的打算用城换玉,而是想趁机夺走和氏璧。他机智应对,先让秦王观赏玉璧,然后以“大王若不给城,我便撞碎此璧”为由,迫使秦王不得不承诺给予城池。随后,蔺相如借口需要时间准备交接,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。
最终,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揭露了秦国的虚伪,并带着和氏璧安全返回赵国,完成了“完璧归赵”的壮举。
成语解析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完璧归赵 |
出处 | 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
释义 | 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|
背景 | 战国时期,赵国得和氏璧,秦王欲以城换玉 |
主角 | 蔺相如 |
故事核心 | 蔺相如凭借智慧与勇气,确保和氏璧安全回到赵国 |
成语寓意 | 强调诚信、智慧与忠诚的重要性 |
现代应用 | 多用于形容归还物品时保持完整,或强调责任与担当 |
通过“完璧归赵”的故事,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,也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“信义为本”的精神内涵。这一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,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,要坚守原则与道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