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鸡鸣狗盗是什么意思】“鸡鸣狗盗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原意是指在鸡叫时打鸣、狗叫时偷东西,比喻那些没有真才实学、只懂得一些小伎俩或旁门左道的人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品低劣、手段卑劣,或者能力有限却自以为是。
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,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养了三千门客,其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人,他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本事,但其实暗中为孟尝君谋划了许多大事。而“鸡鸣狗盗”则指的是那些只会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的人,比如帮人偷鸡摸狗、在鸡叫时打鸣等,这些行为虽然看似有用,但实际上并无大用。
“鸡鸣狗盗”原本是形容一种卑微、琐碎的行为,后来引申为对那些没有真本领、只会耍小聪明的人的贬义称呼。该成语多用于批评人品低下或能力不足的人,强调其缺乏真正的才能和道德修养。
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鸡鸣狗盗 |
出处 | 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 |
原意 | 比喻只会做些鸡鸣狗盗之类的小事的人 |
引申义 | 贬义词,形容人品低劣、能力不足、只会耍小聪明 |
使用场景 | 批评他人时使用,强调其无能或不道德 |
同义词 | 无足轻重、小技小能、鼠窃狗偷 |
反义词 | 大才大德、栋梁之材、高瞻远瞩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鸡鸣狗盗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当避免成为“鸡鸣狗盗”式的人,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,做一个有担当、有作为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