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诗】“三千越甲可吞吴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《题乌江亭》,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,表达了对历史人物项羽的感慨与惋惜。该诗句虽未完整出现在原诗中,但常被引用以形容以少胜多、奋发图强的精神。
一、原文出处
杜牧的《题乌江亭》全文如下:
> 胜败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耻是男儿。
> 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。
这首诗是杜牧在乌江亭所作,借古讽今,表达对项羽未能东山再起的遗憾,同时也暗含对当时朝廷腐败、人才埋没的批评。
虽然“三千越甲可吞吴”并非此诗中的原句,但它常被用来形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、最终复国灭吴的故事,因此常与该诗联系在一起。
二、背景故事:越王勾践与“三千越甲可吞吴”
春秋时期,吴越两国长期争霸。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后,将其囚禁于会稽山,勾践被迫向吴国称臣,忍辱负重,卧薪尝胆,积蓄力量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他最终招募了三千精兵,成功复仇,攻破吴国,实现了“三千越甲可吞吴”的壮举。
这个典故体现了坚韧不拔、卧薪尝胆、志在必得的精神,成为后世激励奋斗者的经典故事。
三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诗句出处 | 杜牧《题乌江亭》(非原句) |
原文内容 | “胜败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耻是男儿。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。” |
典故来源 |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最终复国灭吴 |
含义 | 表达以弱胜强、坚持到底的精神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鼓励人面对挫折时要有毅力和决心 |
相关人物 | 勾践、项羽、杜牧 |
精神内涵 | 忍辱负重、自强不息、志在必得 |
四、结语
“三千越甲可吞吴”虽非杜牧原诗之句,但因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精神内涵,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激励人心的经典名言。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兴衰,这种不屈不挠、奋发图强的精神都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