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言文答客难的原文及译文答客难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《答客难》是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所作的一篇散文,属于赋体文章。全文通过“客”与“主人”的问答形式,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,同时也展现了东方朔机智幽默、自嘲自讽的语言风格。
文章以“客”提出疑问开始,质问东方朔为何不被重用,而东方朔则以反问和讽刺的方式回应,借古喻今,揭示了士人不得志的普遍现象,并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愤懑与无奈。
本文语言典雅,结构严谨,是研究汉代文学与士人心理的重要文本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原文 | 译文 |
客难东方朔曰:“夫子之门,多贤弟子,而先生独不见用,何也?” | 有客人责难东方朔说:“您的门下有很多贤能的弟子,唯独您不被重用,这是为什么呢?” |
东方朔曰:“吾闻之,君子见机而作,不俟终日。今世多变,时俗不同,吾不能为俗人之所为也。” | 东方朔回答说:“我听说,君子看到机会就行动,不会等到天黑。现在世道多变,风俗不同,我不愿意做普通人所做的事。” |
“夫子之言,未足为信。昔者伊尹,耕于莘野,后为相;傅说,筑于岩下,后为公;管仲,囚于鲁,后为卿;孙叔敖,隐于期思,后为令尹。此四人者,皆起布衣,显于诸侯。” | “您的话还不足以让人相信。从前伊尹,在莘地耕种,后来成为宰相;傅说,在山岩下筑屋,后来成为三公;管仲,被囚禁在鲁国,后来成为卿大夫;孙叔敖,在期思隐居,后来成为令尹。这四个人,都是从平民出身,最终在诸侯中显达。” |
“吾虽不肖,亦尝学古之人矣。岂肯效世俗之徒,俯仰随俗,以求富贵乎?” | “我虽然不才,但也曾学习古人。怎么甘心效仿世俗之人,低头哈腰、随波逐流,来谋求富贵呢?” |
“今世之人,贵华而贱实,好虚名而恶真才。是以贤者不遇,而庸人得志。吾虽不遇,然吾心无愧也。” | “如今的人,重视虚华而轻视实际,喜欢虚名而厌恶真才。因此贤能之人难以被重用,而平庸之人却得以得志。我虽然不被重用,但我的心无愧疚。” |
“若使吾得志,当以天下为己任,安百姓,济苍生,岂肯自利而忘义哉!” | “如果我能得志,必以天下为己任,安定百姓,救济苍生,怎么会为了私利而忘记道义呢!” |
三、总结
《答客难》是一篇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文章,东方朔通过与“客”的对话,表达了自己对仕途不顺的无奈与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。文章语言犀利,逻辑严密,既有历史典故的引用,又有个人情感的抒发,充分体现了东方朔作为汉代文人的思想深度与人格魅力。
该文不仅是研究汉代士人心理的重要资料,也是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