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17新课标1诗歌鉴赏】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(全国新课标I卷)中的诗歌鉴赏题,是考生在语文考试中较为关注的一部分。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、分析和鉴赏能力,要求考生能够把握诗歌的意象、情感、手法及语言风格等要素。
本题选取了唐代诗人李贺的《南园十三首》(其五),
> 男儿何不带吴钩,
> 收取关山五十州。
> 请君暂上凌烟阁,
> 若个书生万户侯?
这首诗通过强烈的反问语气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功名的渴望,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。
一、诗歌
该诗以“男儿何不带吴钩”起句,直接点明主题,表达男儿应当建功立业的豪情。接着用“收取关山五十州”进一步展现诗人对收复失地、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。后两句“请君暂上凌烟阁,若个书生万户侯?”则是通过反问的方式,讽刺当时朝廷重武轻文的风气,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感慨。
二、诗歌赏析要点
考查点 | 内容说明 |
题材 | 咏史抒怀诗 |
作者 | 李贺(唐代) |
体裁 | 七言绝句 |
主旨 | 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功名的渴望,同时带有对现实的不满与讽刺 |
情感基调 | 激昂中带有悲愤,豪迈中透出无奈 |
修辞手法 | 反问、对比、借代(如“吴钩”指兵器,“凌烟阁”指功臣画像) |
语言风格 | 雄浑有力,语言简练,富有感染力 |
三、答题思路与技巧
1. 理解诗意:首先要准确把握诗句的意思,尤其是关键词语的含义。
2. 分析情感:结合诗句内容,判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倾向,如豪情、忧国、愤懑等。
3. 把握手法:注意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,如比喻、拟人、反问等,这些往往是答题的关键。
4. 联系背景: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,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。
5. 结构清晰:答题时要条理分明,分点作答,避免笼统或重复。
四、参考答案示例
问题: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?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。
参考答案:
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,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。首句“男儿何不带吴钩”以反问形式表达了男儿应为国效力的豪情;次句“收取关山五十州”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、统一国家的渴望。后两句“请君暂上凌烟阁,若个书生万户侯?”则通过反问讽刺了当时重武轻文的社会现象,也反映了诗人作为书生难以实现理想的苦闷。
五、结语
2017年新课标I卷的诗歌鉴赏题,既考察了学生的文学素养,也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。通过对李贺这首诗的分析,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,也能体会到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。掌握好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和方法,将有助于提升语文综合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