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】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”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。这句话是孔子在评价伯夷、叔齐时所说,意指他们追求仁德,最终也得到了仁德的归宿,因此心中没有怨恨。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理想人格和人生选择的深刻理解,强调了内在信念与外在结果之间的和谐统一。
一、原文出处与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
原文 | “伯夷、叔齐,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?” |
背景 | 孔子评价伯夷、叔齐兄弟二人,赞扬他们不记仇、不计较,最终得到应有的回报,因而没有怨恨。 |
二、字面解释
- 求仁:追求仁德。
- 得仁:得到了仁德的结果或归宿。
- 又何怨乎:还有什么可怨恨的呢?
整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仁德,而最终也达到了仁德的境界,那么他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?
三、深层含义
项目 | 内容 |
人生信念 | 强调个人的道德追求与命运之间的关系,认为只要坚持正道,即使结局不如意,也不应心生怨恨。 |
心态修养 | 提倡一种淡泊名利、安于天命的心态,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动摇内心的坚定。 |
道德实践 | 表达了一种“知行合一”的理念,即行动与内心一致,追求仁德并实现仁德。 |
四、现实意义
项目 | 内容 |
个人成长 | 鼓励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,不因一时挫折而放弃理想。 |
社会风气 | 倡导一种宽容、谦让、不计较的处世态度,有助于社会和谐。 |
精神力量 | 给予人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撑,让人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。 |
五、总结
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”不仅是对伯夷、叔齐的赞美,更是对一种理想人生状态的描绘。它强调了人的道德追求与生命结果之间的统一,提倡一种无怨无悔、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,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正义,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与满足。
表格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
原文 | 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” |
含义 | 追求仁德,得到仁德,无怨无悔 |
深层意义 | 人生信念、心态修养、道德实践 |
现实意义 | 个人成长、社会风气、精神力量 |
总结 | 坚守仁德,无怨无悔,内心安宁 |